作者:小思
出版社:牛津大學出版社
本書分為五個部份。《香港故事》是作者以日記形式回憶從兒時到成年之間,在香港生活的所見所聞,既有當時的想法,也補敘執筆時對同一片段的反思。〈行街〉是作者對香港老街道景致的敬禮。寫從電車道走過的春秧街,到哄亂的北角電纜總站;一忽兒又回到中環看銅獅子,灣仔看循道禮拜堂。攝影機隨身的作者用文字把香港的生活痕跡留给下一代。第三部份〈久違的滋味〉是作者與讀者分享自小成長社區的生活點滴。在衣食住行之間,作者把自己的生活習性和性格喜惡都印成文字。她寫修女學校出身的自己如何應對西方文化衝入香港,那是種既惶恐又興奮的少女情懷。所謂久違的滋味說的是豬油包和砵仔糕,寫的卻是纏繞心頭的童年回憶。〈香港文縱〉是為《中國學生周報》寫的墓志銘。兩本都是當時為青年的思想和價值觀導航的刊物,都曾經為平淡的中學生活添上文化,篇章之間提及許多作者的名字,泰半經已作古,憑著作者的品題,這部份成了愛好香港文學的入門一幅藏寶圖。
跟作者另一作品《香港文學散步》不一樣,這本書主要是按照作者自己的想法,介紹能勾起作者本人回憶的老地方。若說《香港文學散文》是走著幾位名家的足跡,是旁述者的角度;則本書便是我們走著小思的足印,細味著她以第一人稱娓娓道來的故事。薪火相傳是老師們常引以為傲的座右銘,小思在兩本書之間隱隱然還滲透著這種散發著檀香似的的教化,是對「薪火相傳」一詞作了殿堂級的演繹。
書中記的很多老地方,因為都是在香港島那邊,老實對我來說很是陌生,部份甚至沒聽說過。說到吃的豬肉包自未曾得嘗,反而砵仔糕在荃灣街市有一家做得很出色的,尚算感受到小思的兒時情懷。對於相差六十多年的作者,我最能有共鳴的反而是她寄託於《中國學生周報》的眷戀。當時她是作者之一,《周報》就恍如她有血緣的嬰兒,她當時想影響的正正是如我這等正值成長期的少年嗎?她當年費盡苦心,希望讀《周報》的中學生能吸取最多的文學養分,俾能在學習路途上容易點走出來,這份苦心從作者在幾本作品中要介紹《周報》給幾代的中學生可以看出,作者養教的心思是何等的堅定,何等的熱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