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貞貞萃
我確信:態度決定一切。
有人認為性格決定人生;態度決定一切;細節決定成敗。事實上,人生態度往往就影響了一個人行事的方法,而行事方法不同,最終得出的結局自然不同。所以道:人生態度能在一個人的生命中起著重要的作用。
世上存有許多種人生觀:有人推崇西方的個人主義;有人跟從墨家無差別愛人的普世主義;也有人喜歡金錢掛帥、利字當頭。中國傳統觀念中,以佛道儒三家為首。佛、道、儒三家各有主張,但同樣講求遠離物質以堅定心智。
世間被利益所迷者比比皆是,物質往往迷惑人心,令其意識全失。利字當頭、注重物質者每每失去親人等重要物事,落得個孤苦伶仃的下埸,而其人生亦不可不謂失敗收場。昔日豪門爭產案中,富家子弟為瓜分得父輩半分身家,和兄弟姊妹落得個反目成仇的下場,終是落魄無依,而他搶奪而來的家財萬貫,也大多被花光或被後人豪奪。
亦有人秉持佛道兩家放下執著的觀念,活得樂觀豁達、安貧樂道。佛家有云人生八苦——生老病死、怨、憎、愛、別離、求不得、五陰熾盛。佛家有句話說得好:「人生一世,草木彈指一瞬間。」正因生命短暫,所以人更應該活在當下,放下執著。老子又云:「上善若水。」不執者,人方得活得更灑脫自在,並有所成就。
史上有高僧,其名鳩摩羅什。他在傳教時屢受屈辱,而他不執著拘泥於所受的苦難逆境,反而一心弘揚佛法,最終功得圓滿,為後世讚頌。他因著人生觀而學會放下,堅定心神,最後造就一番大成就,可見人生態度左右了一切。
儒家又講究川流不息、積極向上。那些秉承自強不息之志的人,往往能作出一番大成就。司馬遷撰寫《史記》時經歷困難重重,皇帝迫害忠良,判其宮刑,而司馬氏沒有因此而氣餒或卻步,反而更為發憤,完成了《史記》這本巨著,流芳百世。
如上所述,面對困境時,一個人的人生態度左右了他的決定,決定影響了他的結局。消極和積極,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,帶來了大相徑庭的結局。記得日前曾閱有一篇文言文,當中記述兩名想往南海取經的僧人,其中一富一貧,富僧因「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」而卻步不前,告訴自己放棄是正常之舉;但貧僧卻積極樂觀地勇敢前進,僅憑一個化緣的小缽、一雙手一雙腿便出發到了南海修行。最終積極的貧僧圓夢而歸,但消極的富僧卻一事無成。可見態度決定了人的結局,左右了一生。
每種態度各有長短,每個人因著不同的際遇、背景而有不同的人生態度。要斤斤計較、鬱鬱寡歡的死去,還是無悔地笑著過完一生,其實就在乎人生態度的取捨。人生態度影響了人的決擇,決擇影響命運。如何尋找最適合自己的人生觀、改變未來,都影響了人的一生。所以,人生態度不可不謂是決定一切的要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