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我心目中的香港精神

  張倩瑜  五禮

 

        「本港約六十多間中學的學生參與罷課行動......」。電視上播放着「佔中」的新聞,爺爺看到後感嘆道:「這次的佔中行動可體現出了我們當年的香港精神啊!」我看着滿頭白髮、臉上被歲月刻上一道道皺紋的爺爺,開始好奇他以往所體會的香港精神,於是心血來潮決定向爺爺進行訪問,爺爺亦毫不猶豫地答應。

 

         爺爺回憶起以前說:「香港精神可要由七十年代說起,想當年香港還是以製造業為主,我的父母也是在工廠打工。雖然他們的工資微薄,但仍能三餐温飽。當時的香港人大多都是打工仔,但求安穩,腳踏實地,絕不好高騖遠。而且當時人們刻苦耐勞,為了生計可以從事街邊擺賣或苦力等體力勞動的工作。而且在晚上還會做穿膠花,剪線頭等工作來幫補家計。」


        聽到爺爺的話,我不得不的佩服當時的香港人。想起之前自己找暑期工時,一心只想找薪水高又輕鬆的工作,工作幾天後便因吃不了苦而請辭,現在真是感到很羞愧。不過刻苦又是否一定有成果呢?當時的人們如此辛苦亦只獲得毛頭小利,又是否值得呢?其實很多時侯我們的付出不一定有回報, 但難道沒有成果我們就不努力嗎?雖然當時人們刻苦卻獲得不多,但他們仍堅持和努力,因為他們相信不斷的努力,便會有成功的一天,而刻苦耐勞亦漸漸成為了他們的本質。

 

       「唉!」爺爺的嘆聲拉回了我的專注,他繼續說:「當時的人們生活大多都較困苦,但從貧窮中更可體現出香港人同舟共濟、守望相助的精神。我還記得當年大厦經常停水,我們需要到水車取水,再提著兩大桶水走十幾層樓。不過當時人們很重視人情味,鄰居之間常守望相助,可謂『一家有難, 八家支援』。例如鄰居之間會互相幫忙照顧孩子,幫忙到水車取水。」

 

        原來以往的人們是如此有人情味,反觀我們現時的香港雖然經濟好轉,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則更疏遠,鄰居之間更是少有交談。為何隨著人們的生活改善,人們之間則更疏離?也許真的是「共得了貧窮,不能共富貴」啊!其實很多人都是害怕吃虧而不願付出,不過有時候不計較得失,可能獲得意外收穫。

 

        我原以為香港精神早已不復以往,但是這次的佔中行動可真是令我刮目相看,爺爺對我說:「的確,在佔中行動中佔中人士同舟共濟、互相支持和幫助,其他市民亦為他們送上物資,而且佔中人士不屈不朽,不怕勞苦,堅持去爭取民主, 這可是淋漓盡致地體現出我心目中的精神。」

 

bottom of page